婚前受赠巨额财产婚后混同,离婚时归属咋认定?您的位置:首页 > 专业领域 > 婚姻房产 > 婚姻房产知识点
在婚姻的财产版图中,婚前一方接受赠与获得的巨额财产,本有着清晰的个人归属界定,但当这笔财产在婚后与夫妻共同财产混同使用,一旦婚姻走向解体,如何准确区分和认定其归属就成了棘手难题。
从法律层面来讲,婚前一方接受赠与,且赠与合同明确约定只归其个人所有,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这意味着,在婚姻关系建立之前,赠与人通过明确的合同条款,将财产的归属限定在受赠一方个人名下,排除了该财产成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可能性。所以,在理论上,这笔巨额财产应属于受赠方的个人财产。
然而,婚后将该财产与夫妻共同财产混同使用这一行为,却让情况变得复杂起来。财产混同使得原本清晰的财产界限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直接区分哪些是婚前受赠的个人财产,哪些是婚后积累的共同财产。比如,将婚前受赠的巨额现金存入与婚后收入共用的银行账户,频繁地进行收支操作,资金往来频繁且没有详细记录;或者将婚前受赠的房产进行装修,装修费用使用了夫妻共同财产,之后又将房产出租,租金收入也与婚后其他收入混在一起。
在离婚进行财产分割时,要区分和认定这笔财产的归属,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首先,要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受赠方若主张该财产为自己个人财产,就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财产的来源以及未与共同财产混同的事实。例如,保存好赠与合同、财产交付的相关凭证、银行流水等,以证明财产在婚前就已经明确归属自己,并且在婚后没有与共同财产发生实质性的混同。
如果受赠方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而双方又对该财产的归属存在争议,法院通常会根据财产的使用情况、双方的贡献、婚姻存续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若混同程度较高,难以区分,法院可能会倾向于将该财产视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但也会适当考虑婚前受赠的因素,在分割比例上可能会向受赠方适当倾斜。
为了避免离婚时因财产混同产生纠纷,夫妻双方可以在婚前或婚后通过签订财产协议的方式,明确婚前受赠财产的归属和使用方式,让财产的界限始终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