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领域Specialized field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了解更多我们的详细信息,请致电136 7129 5837

或给我们留言在线留言

能挣钱的人注意:分居不是“避风港”,法律风险需警惕! ——高收入人群分居前必须知道的3大法律要点您的位置:首页 > 专业领域 > 房产继承 > 房产继承案例

一、分居≠离婚,但可能引发“财产争夺战”

“我和配偶感情破裂,想先分居冷静,等时机成熟再离婚。”这是许多高收入人群的常见选择。尤其对于企业家、高管、投资者等能挣钱的人来说,分居既能保持表面婚姻关系,又能避免直接冲突。但法律提醒:分居期间,你的财产、债务、子女抚养权可能正面临巨大风险!一旦处理不当,分居可能演变为“财产缩水”“债务缠身”“抚养权旁落”的噩梦。本文结合《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为高收入人群梳理分居期间的法律风险与防范策略。

二、分居期间的3大法律风险,能挣钱的人必须警惕!

风险1:分居期间收入,可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法律条文:

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收益等,均属夫妻共同财产。

关键点:

 分居不等于离婚:只要未办理离婚登记或未通过法院判决离婚,婚姻关系仍存续;

 分居期间收入仍可能“共分”:即使你独自居住、经济独立,分居期间的新增收入(如工资、投资收益、股权分红等)仍可能被法院认定为共同财产,离婚时需平均分割。

防范策略:

 签订《婚内财产协议》,明确分居期间收入归属;

 避免将个人收入与夫妻共同财产混同(如单独开户、保留转账记录)。

 

风险2:分居期间债务,可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法律条文:

根据《民法典》第1064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一方事后追认的债务,以及一方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共同债务。

关键点:

 分居不免除共同债务责任:若一方在分居期间以个人名义借款,但用于家庭开支(如子女教育、医疗),仍可能被认定为共同债务;

 高收入者更易“被负债”:配偶可能以“生活所需”为由,主张你分担债务。

防范策略:

 分居期间避免为配偶担保或共同借款;

 保留个人收入用于个人开支的证据(如单独支付房租、生活费的记录)。

 

风险3:分居可能影响子女抚养权归属

法律条文:

根据《民法典》第1084条,离婚后,不满2周岁的子女原则上归母亲直接抚养;2-8周岁子女,法院根据双方条件(经济能力、教育背景、陪伴时间等)判决;8周岁以上子女,尊重其意愿。

关键点:

 分居期间子女实际抚养情况是重要考量:若你长期分居,未直接抚养子女,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未尽抚养义务”,导致抚养权旁落;

 高收入≠优先获得抚养权:法院更关注子女成长环境,而非父母收入高低。

防范策略:

 分居期间保持与子女的频繁接触(如每周探视、参与教育);

 保留抚养子女的证据(如支付学费、医疗费的记录,陪伴子女的照片/视频)。